心理世界

心理减压

案例分析:17岁学生弑母的心理

  • 发表时间:2013-08-14 09:11
  • 来源:互联网
  • 责编:ssx
  • 字体:

  案例分析:17岁学生弑母的心理

  【事件简述】

  2月7日,刚刚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第二天,郑州市区西部一所名校的高二学生成才(化名),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。2月22日,郑州市中原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将成才批准逮捕。

  【成长回放】

  据2月23日的《法制日报》报道,1995年1月,成才出生在郑州市一个工人家庭。在父母眼里,他非常优秀,学习成绩好;亲戚、邻居一提起他都赞不绝口。2010年,他考入高中名校后,妈妈郭某为方便他上学,就在学校附近租房,把家搬了过来。

  成才一家人的花销全靠当工人的父亲。妈妈郭某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儿子身上——早上吃完饭,骑电动车送儿子上学;中午放学再接儿子回来,吃完中午饭再送走;晚上10点下晚自习后再接回来。郭某还给他报了4个补习班。

  “整个寒假都在补习,过年前补习到腊月廿八,年后初五就开始上补习班了,中间休息的几天都是在家写作业。”案发后,成才说。

  成才在供述中说,他曾先后两次萌生杀母念头。一次是在上初二时,因为学习成绩下滑,和妈妈吵过多次,就有过杀死妈妈的念头。第二次是在今年过年正月十二前后的一天,他准备用哑铃将其母砸倒。直到正月十六,也就是2月7日,这天上午,写完作业的成才准备休息,妈妈问他今后的学习计划是什么、准备考什么大学。成才没有理会妈妈,妈妈就开始吵他。他恶念顿生,用哑铃朝妈妈的头部砸了两下,然后用一把裁纸刀在妈妈的喉咙割了两下,又用鞋带在妈妈的脖子上缠了两圈并且打了个结。确定妈妈死亡后,他用被子把妈妈的尸体盖住,然后就拿上东西去学校了。

  办案人员最后痛心地问其是否后悔杀死妈妈时,他随口答道:“不后悔。我可以不用学习了,不用压力那么大了。”

  【心理试析】

  “这又是一个令人沉痛的故事。孩子用极端的手段结束了自己母亲的生命,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美好的人生。”广州白云青少年中心首席专家沈家宏说。

  我们不禁要问: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人间惨剧?孩子的冷酷?母亲的心态?父亲的疏忽?学校的应试教育?还是社会的就业压力?

  如果给这个惨剧归结出一个核心的话,那么这个核心就是学习。因为学习把这个家庭给毁坏了。学习本来是件快乐的事,而在当今社会却成了孩子和父母的苦难,在这个家庭却演变成了灾难。

  为何这对父母如此孤注一掷地关心孩子的学习?我们看到学习已经成了这个家庭的中心,成了这个家庭最为重要的目标,成了父母亲几乎唯一的人生追求,当然也成了孩子最为沉重的负担。对于当今中国来说,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学习好,能上重点小学和中学,能考上重点大学,将来能找到一个好单位,能拥有一份好工作,再能缔结一个好姻缘。而这其中的核心就是好工作,因为没有好工作,他的人生就会变得很凄苦,他未来的生活就会变得很悲惨,因为我们的社会还无法让一个没有工作的人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。所以拥有一份好工作会成为所以人努力的目标,好工作会成为一个人能否幸福和快乐的保证,成了一个人成败的标志。因为中国人口太多,而好的岗位又很有限,于是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够竞争到这个岗位。要优秀就要考上好大学,要考上好大学高考成绩就要好,要高考成绩好,就得在重点中学,就得在重点班级,就得在全校排名靠前,就得要拼命努力,当孩子的力量有限的时候,就得全家一起上,一起拼命。

  孩子用结束自己母亲的生命来解决自己的学习压力问题,当孩子说杀死自己的母亲不后悔,以后就可以不用学习了,不用压力那么大了的时候,显然在这里,学习已经成了妈妈的事,成了妈妈想要的目标。这位母亲的悲剧在于,把学习本属于孩子的责任和目标,却变成了自己的责任和目标,用孩子的人生去实现自己的人生,孩子成了实现妈妈人生愿望和理想的工具。

(责任编辑:ssx)
关注排行榜
精彩聚焦